从2018年2月起,主板上市资格的最低市值由2亿港元(2,560万美元)提高到5亿港元(6,410万美元),而盈利要求则维持不变。如果新申请人在整个业绩记录期的最后一个财政年度仅达到2000万港元(256万美元)的盈利要求,其隐含历史市盈率至少是25倍,人们通常认为在大多数行业领域这一比例过高了。
2020年11月,香港联交所建议大幅提高公开招股的盈利要求,提高的幅度为当时最低要求的三倍。该咨询文件是在香港社会和经济正遭受2019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不利影响时刊发的,因此建议遭受83%的回应者消极回应和反对。[8]最终,香港联交所决定将盈利要求提高60%,即从2022年1月1日起,业绩记录期中的最后一个财政年度盈利要求为3500万港元(449万美元),之前的两个财政年度盈利要求为4500万港元(577万美元)。
这项新规定可能纠正了上市后过高的市盈率预测,但筛掉了规模较小的主板上市申请。
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是一种没有实质性业务或资产的上市工具,其唯一目的是通过首次公开招股募集资金,以便将来在一定时间内收购或合并目标公司。在完成收购或合并后,SPAC和目标公司将被合并,从而导致后续公司的上市。这种过程被称为“SPAC并购交易”。
香港联交所于2022年1月1日引进新主板上市规则来规范SPAC,只有专业投资者可以认购SPAC的股份和权证,并在上市后进行交易。SPAC通过IPO筹集的资金至少必须达到10亿港元(1.28亿美元)。
SPAC并购交易须予股东大会上经SPAC股东批准作实。SPAC必须在其上市后36个月内完成SPAC并购交易,但在获得股东批准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延长最多6个月。SPAC股东必须有权在股东大会上投票是否批准SPAC并购交易或于延长SPAC并购公告期限之前赎回其股份。
SPAC并购目标必须符合所有新的上市要求(包括首次公开招股保荐人的委任、尽职审查规定、财务资格测试和最低市值规定)。香港联交所也将把继承公司的每项上市申请视为新上市申请。
截至2022年11月21日,新制度吸引了4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
拟议特专科技公司的新上市制度
联交所于2022年10月就其建议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征求公众意见。“特专科技公司”是指从事(a)下一代信息技术;(b)先进硬件;(c)先进材料;(d)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及(e)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的公司,而它们可能未能达到主板资格测试的盈利、收益或现金流量要求,[6] 联交所会不时更新可接受在主板上市的公司类别。
特专科技公司将分为两类,第一类“商业化公司”,指那些已将其特专科技产品商业化的公司,在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特专科技业务所产生的收益至少为2.5亿港元(即3200万美元);第二类“未商业化公司",指那些尚未达到该收益门槛的公司。
这两类公司没有盈利或现金流量的要求,但每家特专科技公司在上市前必须有至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现有业务。商业化公司和未商业化公司的最低市值建议分别为80亿港元(即10.3亿美元)和150亿港元(即19.2亿美元)。此外,联交所还对研发支出、上市前的独立第三方投资、上市文件披露以及创办人、WVR架构受益人、执行董事、高级管理层以及负责技术运营和/或研发的主要人员在上市后的禁售期提出了额外要求。
香港拟议的对上市申请人的市值要求(未计入盈利和现金流量)高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板(科创板)的要求,也高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新加坡主板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标准。[10]
科创板自2019年7月成立以来,截至2022年11月21日,已经吸引了487家公司上市,其中只有14家公司的市值超过10.3亿美元(10.3亿美元是商业化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建议门槛)。[11]
香港上市公司的私有化
2019年之前,上市公司私有化曾经非常罕见。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前9个月,分别有10家、26家、30家和13家上市公司成功私有化或以其他方式自愿撤回上市地位,在此期间IPO数量分别为183、154、98和55。
近年来,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增加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自愿退市的公司规模不一,从事的行业领域也各有不同。放弃香港上市地位的一个常见原因是市值和股价不能反映公司的价值或潜力,某些案例更见市值甚至远低于公司的资产净值。据了解,其中一些公司可能会申请在中国内地的股票市场重新上市。
话虽如此,某些私有化的公司还是具有相当的规模。仅以2021年为例,在总共30家退市公司中,有8家公司的市值超过10亿美元(按私有化要约价格计算)。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伴随着上市公司私有化也在不断增加,某些优秀或规模较大的公司离开了联交所。
非自愿退市
在2018年8月之前,上市规则仅规定了“较长时间”持续停牌而未采取“充分行动”恢复上市的公司可能会被取消上市地位的一般原则。然而,对于“长时间”或“充分行动”的含义,并没有具体的规定。
联交所于2018年8月采用了修订后的退市制度。就主板而言,如果公司未能在18个月内解决导致其停牌的问题,香港联交所可取消其上市地位。该期限允许被停牌的公司有时间提出复牌计划,并允许香港联交所考虑该计划和其实施的可行性,在特殊情况下,规定的18个月可以延长。就创业板而言,在连续停牌12个月后,香港联交所可将创业板上市发行人退市。
表1显示,被联交所除牌的公司越来越多,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分别为19家、31家、34家和33家。这可能是由于联交所决心加强执行修订后的除牌制度。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有102家主板公司和1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被长期停牌。[12] 因此,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可能会有更多的公司被除牌。
第二或初级市场
如今,寻求在国际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种类繁多,其规模、行业、发展阶段和目标投资者各不相同。因此,几乎所有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都提供不同的板块,以配合企业的不同情况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亚洲的初级市场包括深圳创业板、香港创业板、印度的孟买中小企业和国家中小企业、马来西亚ACE市场、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标准市场和增长市场)、韩国KOSDAQ、泰国的另类投资市场和新加坡Catalist。多伦多风险交易所和加拿大国家证券交易所是美国的初级市场。欧洲有Alternext、伦敦另类投资市场、德国的法兰克福SCALE(以前是Entry Standard)、西班牙的Mercado Alternativo Bursatil、纳斯达克OMX First North和华沙New Connect。
理论上,香港有两个板块,主板和创业板。香港联交所自2018年2月将创业板重新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的独立板块以来,创业板公司的新上市数目和募资额均有所下降。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只有8家和1家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在2022年的前9个月,没有任何上市申请在创业板获得批准。许多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将创业板作为他们进行证券交易的板块。因此,实际上创业板的作用太不明显。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交易活动都是在主板进行的。
香港行政长官在2022年10月19日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联交所正计划振兴创业板,为中小型企业和新成立的公司提供更有效的募资平台。
香港金融发展局最近建议改革创业板,使其资格要求考虑到新经济行业的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倾向于为科技公司设立一个不同于创业板的新的独立上市场所。联交所建议的特专科技公司的新上市制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不一定能解决中小企业的募资需求,联交所将探索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3]
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IPO市场的可能途径
虽然外部因素可能会继续影响资本市场,但香港仍有许多领域和方面可以改善,以加强其作为IPO市场的地位,例如:
- 联交所一直在为不同类型的申请人推出新的上市制度,最新的是特专科技公司。一个常见的障碍是高市值的资格要求。联交所可以考虑放宽这种高门槛,以吸引规模较小、业务前景良好的公司。
- 联交所可能会更加关注上市申请人的招股说明书的披露质量,而不是深入评估申请人的业务增长或首次公开招股配售投资者,这可能有助于提高上市申请的确定性和透明度。毕竟,上市申请人作出适当和准确的披露后,投资者都可判断任何上市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关于是否投资于某一特定的IPO,最好由投资大众来评估,包括机构投资者和其他拥有所需评估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业投资者。许多国际证券交易所在筛选上市申请时采用了“披露”的原则,因为“让买家知道”的概念最符合市场原则。另外,自2019年10月实施反借壳上市制度以来,借壳上市活动已被大幅遏制。
- 香港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初级板块,最直接的方法是改造创业板,吸引规模较小但有潜力的企业(不限于特专科技公司)。引入一个新的板块会带不确定性,可能无法解决现存的34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如果创业板将继续成为中小企业的市场,那么监管机构的审核程序应简化,以避免上市申请人承担与他们所筹集的资金规模不相称的高额上市费用,目前的一项不满是,监管机构对创业板申请的审核有时甚至比主板还要严格。
- 创业板为在中国大湾区经营的中小企业上市募资可能提供更容易的途径。预计香港将利用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 香港联交所可以考虑为东盟国家等非传统来源的上市申请提供便利,以使上市申请的来源多样化。多样化也有助香港股票市场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投资者。
- 可出台新规则以促进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ESG)的上市申请人,特别是“环境”或“社会”方面的上市申请人。ESG的目的并不限于新经济产业,传统企业如制造业企业也可能需要在IPO中筹集资金,以从ESG的角度改善其原材料、供应、生产流程、废物管理或“公平贸易”。
- 联交所和证监会都应该对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执行其监管规定,可对其财务报表和公告进行更彻底的分析,以发现是否有任何不当行为或违反规则的行为。更多的关注可以放在诚信、诚实和合规上,以保持香港股票市场的质量。